速生泡桐栽培技术是怎样的

2024-07-02 07:12:09 (49分钟前 更新) 110 7284

最新回答

(1)大苗栽植
   泡桐不能栽植太深,1年生大苗栽植时,栽植深度以苗木根颈处与地表相平为宜。特殊情况下,如干旱或土质为沙壤土,栽植可深一些,根颈处低于地表15~20厘米。栽植时,苗木根系要理顺,将其按自然的方向放于栽植穴中,避免根系卷曲,更不能窝根。要防止苗木根系架空,苗木放入栽植穴中后,由一人用手把苗木扶正,保持适宜的栽植高度,另一人把细土填入苗木的根系中,待根系中填满虚土后,再用脚轻轻把虚土踩实,然后再向根系周围和上面填土,这样可以防止根系架空。穴中填满土后,用脚把虚土踩实,但不要用力猛踩或用木棍等捣砸,防止伤根影响成活。土壤干燥时,栽后要立即浇一次透水,保证土壤与根系密接,保证造林成活率。浇水后,随即培一层薄土,防止土壤板结和干裂。
   (2)组培容器苗栽植
   用组培容器苗直接造林,一是可以把造林时间延长到5~6月份;二是组培容器苗价格比一年生苗低,造林成活率高,可以降低造林成本。
   整地方式和规格同大苗。栽植前7~10天,先将穴土回填2/3至穴中,并与施用的基肥混匀,再回填剩余穴土。
   选择雨前或雨后天气栽植。栽植时,先将容器袋去除,一手将保护完整的基质和苗木托住,另一只手用小锄在穴中挖一直径10~12厘米、深度4~5厘米的小洞,双手将苗木和基质放入穴中,在苗木基部边填土边按紧,最后放一些虚土在基部表面。
   6、扶正与保护
   栽植当年,因降雨泥土下沉和强风影响,有些苗木发生倾斜或倒伏,应及时扶正,适当培土。泡桐的树皮很薄,尤其是幼树阶段,遭受损伤后,很难愈合,而且随着树干的粗生长加快,伤口逐渐加深,变成沟状裂痕,或者畸形发展,对材质影响很大,必须加强保护,严防人、畜损伤苗木。
   (二)抚育管理技术
   泡桐能否达到优质、速生、丰产的目的,栽后管理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1、水分管理
   泡桐根系分布较浅,不耐土壤干旱,幼林期每年冬季应翻锄一次,深约10~20厘米;能套种农作物、苗木、花卉、药材等则更好。有条件的地方,在干旱季节灌2~3次水,能促进林分速生丰产。
   2、肥料管理
   泡桐速生,需要充足的养分供应。施肥的方法有施基肥和施追肥两种,基肥一般采用腐熟饼肥或复合肥,挖穴后施入,并与表土混合均匀,每株用饼肥或复合肥0.5~1.0公斤。追肥一般在4~6月份施用,可用各种速效肥,也可用腐熟后的饼肥等。施用方法是在离树干基部30~70厘米处,挖10~30厘米深的圆形或半圆形施肥沟,然后均匀施入肥料,复土封盖。但要注意,挖沟时不要伤到树根,不要使肥料附着树干或主根。施肥量要合理,以氮肥为例,每株0.1~0.2公斤。
   3、密度控制
   当林分进入完全郁闭、林木生长发育尚未受到影响,即可进行间伐。间伐要考虑造林密度的大小,间伐材的利用等因素。造林密度为4×4米或5×5米的泡桐片林,可采取隔行或隔株间伐的方法。
   4、干形培养
   高干干形培育是加快泡桐生长、提高木材利用率和材质规格的重要技术措施。主要采取抹芽和接干技术培育高干干形。
   (1)抹芽
   泡桐造林当年,苗干上会从腋芽处萌发侧枝,有的萌发位置在苗干的三分之二以下部位,造成主干过低,影响出材率和木材质量。对一年生树干上分布较低的腋芽,在萌发后必须及早抹(摘)除,以提高主干的高度生长,培育高大通直无节良材。抹芽时,一是要掌握留枝数量,作为短周期工业原料林,保留侧枝数以4~6对为宜。二是要反复抹芽,因为腋芽萌芽能力很强,第一次抹芽后,还会反复萌发新芽,只有当枝条生长到0.5~1米以后,抹过的芽
(1)大苗栽植
   泡桐不能栽植太深,1年生大苗栽植时,栽植深度以苗木根颈处与地表相平为宜。特殊情况下,如干旱或土质为沙壤土,栽植可深一些,根颈处低于地表15~20厘米。栽植时,苗木根系要理顺,将其按自然的方向放于栽植穴中,避免根系卷曲,更不能窝根。要防止苗木根系架空,苗木放入栽植穴中后,由一人用手把苗木扶正,保持适宜的栽植高度,另一人把细土填入苗木的根系中,待根系中填满虚土后,再用脚轻轻把虚土踩实,然后再向根系周围和上面填土,这样可以防止根系架空。穴中填满土后,用脚把虚土踩实,但不要用力猛踩或用木棍等捣砸,防止伤根影响成活。土壤干燥时,栽后要立即浇一次透水,保证土壤与根系密接,保证造林成活率。浇水后,随即培一层薄土,防止土壤板结和干裂。
   (2)组培容器苗栽植
   用组培容器苗直接造林,一是可以把造林时间延长到5~6月份;二是组培容器苗价格比一年生苗低,造林成活率高,可以降低造林成本。
   整地方式和规格同大苗。栽植前7~10天,先将穴土回填2/3至穴中,并与施用的基肥混匀,再回填剩余穴土。
   选择雨前或雨后天气栽植。栽植时,先将容器袋去除,一手将保护完整的基质和苗木托住,另一只手用小锄在穴中挖一直径10~12厘米、深度4~5厘米的小洞,双手将苗木和基质放入穴中,在苗木基部边填土边按紧,最后放一些虚土在基部表面。
   6、扶正与保护
   栽植当年,因降雨泥土下沉和强风影响,有些苗木发生倾斜或倒伏,应及时扶正,适当培土。泡桐的树皮很薄,尤其是幼树阶段,遭受损伤后,很难愈合,而且随着树干的粗生长加快,伤口逐渐加深,变成沟状裂痕,或者畸形发展,对材质影响很大,必须加强保护,严防人、畜损伤苗木。
   (二)抚育管理技术
   泡桐能否达到优质、速生、丰产的目的,栽后管理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1、水分管理
   泡桐根系分布较浅,不耐土壤干旱,幼林期每年冬季应翻锄一次,深约10~20厘米;能套种农作物、苗木、花卉、药材等则更好。有条件的地方,在干旱季节灌2~3次水,能促进林分速生丰产。
   2、肥料管理
   泡桐速生,需要充足的养分供应。施肥的方法有施基肥和施追肥两种,基肥一般采用腐熟饼肥或复合肥,挖穴后施入,并与表土混合均匀,每株用饼肥或复合肥0.5~1.0公斤。追肥一般在4~6月份施用,可用各种速效肥,也可用腐熟后的饼肥等。施用方法是在离树干基部30~70厘米处,挖10~30厘米深的圆形或半圆形施肥沟,然后均匀施入肥料,复土封盖。但要注意,挖沟时不要伤到树根,不要使肥料附着树干或主根。施肥量要合理,以氮肥为例,每株0.1~0.2公斤。
   3、密度控制
   当林分进入完全郁闭、林木生长发育尚未受到影响,即可进行间伐。间伐要考虑造林密度的大小,间伐材的利用等因素。造林密度为4×4米或5×5米的泡桐片林,可采取隔行或隔株间伐的方法。
   4、干形培养
   高干干形培育是加快泡桐生长、提高木材利用率和材质规格的重要技术措施。主要采取抹芽和接干技术培育高干干形。
   (1)抹芽
   泡桐造林当年,苗干上会从腋芽处萌发侧枝,有的萌发位置在苗干的三分之二以下部位,造成主干过低,影响出材率和木材质量。对一年生树干上分布较低的腋芽,在萌发后必须及早抹(摘)除,以提高主干的高度生长,培育高大通直无节良材。抹芽时,一是要掌握留枝数量,作为短周期工业原料林,保留侧枝数以4~6对为宜。二是要反复抹芽,因为腋芽萌芽能力很强,第一次抹芽后,还会反复萌发新芽,只有当枝条生长到0.5~1米以后,抹过的芽
大实现家 2024-07-02
速生泡桐是阳性树种,最适宜生长于排水良好、土层深厚、通气性好的沙壤土或砂砾土,它喜土壤湿润肥沃,以pH  6-8为好,对镁、钙、锶等元素有选择吸收的倾向,因此要多施氮肥,增施镁、钙、磷  肥。由于泡桐的适应性较强,一般在酸性或碱性较强的土壤中,或在较瘠薄的低山、丘陵或平原地区也均能生长,但忌积水。泡桐对温度的适应范围也较大,在北方能耐-20℃-25℃的低温,从我国东北辽宁南部、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至西北部分地区都能生长,各地都有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种类。  泡桐繁殖容易,采用分根、分蘖、播种和嫁接等,尤以前两种方法较普遍。泡桐是经济价值大的速生树种,也是优良的绿化造林树种,有些种又适宜于农桐兼作,材质佳良,用途广泛,发展泡桐生产在国民经济中有重要价值。
速生泡桐是阳性树种,最适宜生长于排水良好、土层深厚、通气性好的沙壤土或砂砾土,它喜土壤湿润肥沃,以pH  6-8为好,对镁、钙、锶等元素有选择吸收的倾向,因此要多施氮肥,增施镁、钙、磷  肥。由于泡桐的适应性较强,一般在酸性或碱性较强的土壤中,或在较瘠薄的低山、丘陵或平原地区也均能生长,但忌积水。泡桐对温度的适应范围也较大,在北方能耐-20℃-25℃的低温,从我国东北辽宁南部、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至西北部分地区都能生长,各地都有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种类。  泡桐繁殖容易,采用分根、分蘖、播种和嫁接等,尤以前两种方法较普遍。泡桐是经济价值大的速生树种,也是优良的绿化造林树种,有些种又适宜于农桐兼作,材质佳良,用途广泛,发展泡桐生产在国民经济中有重要价值。
月影星云 2024-06-25
泡桐属玄参科泡桐属(Paulownia)植物,在我国分布较广,为主要的阔叶速生树种。泡桐生长十分迅速,成材早,一般7~8年即可成材。民间有“一年一根杆,两年像把伞,五年可锯板”之说。通常所说的泡桐是泡桐属树种的总称,在江西宜推广乡土树种白花泡桐。白花泡桐(Paulownia  fortunei  (Seem)  Hemsl.)  是泡桐属中的优势种,是我国著名的速生优质用材树种,分布广泛,适应性强,繁殖容易;生长快、成材早,木材纹理通直,花纹美观,色泽悦目,材质轻软,密度低,尺寸稳定,不翘不裂,具有制作单板材如胶合板、拼板、集成材的优良材质特性;泡桐材保温隔热绝缘性能优良,共振性能好,辐射阻尼高,内摩擦小,是优良的弦乐器用材,可与著名的乐器用材鱼鳞云杉齐名;泡桐材的木纤维含量高达50%以上,是刨花板、纤维板、造纸等优良原料用材;叶、花、果既可作药用,又是良好的饲料、肥料等。因此,泡桐一直是广大群众所喜爱的用材和改善环境的主要树种之一,其产品供不应求,市场前景广,经济价值高。
   一、苗木培育技术
   (一)良种选择
   我国泡桐属树种有白花泡桐、楸叶泡桐、兰考泡桐等10余种,天然分布于我国黄河流域及以南各省区,但每个树种的分布区域各有不同,且同一树种不同产地的种源,其生长、适应性、抗逆性等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应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立地条件等选择适宜的泡桐种,再进一步从中选择出优良品系,是培育泡桐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白花泡桐是我省乡土树种,具有天然的适应能力,因此,是我省泡桐栽培的首选树种(以下就简称泡桐)。抚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和江西省林业科学院经过20多年的白花泡桐种源对比试验和优良无性系对比试验,筛选出了“桐优1”、“桐优2”和“桐优3”等3个适宜我省推广应用的白花泡桐优良无性系。这3个无性系已经过江西省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在全省推广应用。此外,由中国林科院泡桐研究中心选育的泡桐无性系“9501”等,经过近年来在上饶市鄱阳县等地引种栽培,其表现优良。
   (二)苗木繁殖
   泡桐繁殖途径有两条,一条是有性繁殖,也叫实生繁殖、种子繁殖;另一条是无性繁殖,包括扦插(根插)繁殖和组培繁殖等。由于用种子繁殖的苗木遗传变异很大,不能完全保持母树的优良特性,因此,通常采用无性繁殖方法培育苗木,这样能最大限度地保持母本的优良遗传特性。这里重点介绍我省生产上用得较多的埋根(或根插)育苗和组培育苗两种繁殖方法。
   1、埋根育苗
   埋根育苗具有简单易行、出苗快、出苗率高、出苗整齐、育苗成本低等优点,是生产上使用最多的方法。
   (1)苗圃地选择
   泡桐喜光、喜肥、喜湿、怕旱、怕淹,泡桐育苗应选择地势平缓,背风向阳、光照充分,土壤肥沃、土层深厚(耕作层超过50厘米)、通透性良好,排灌方便、不会积水的沙壤土或壤土作为圃地。地下水位过高、土质粘重的粘性土、地下害虫危害严重、有丛枝病病源的地方,不宜选作苗圃地,还应尽量远离泡桐大树,以免传入病虫害。
   (2)整地、施基肥
   在秋冬季节深翻40~50厘米,翻后浅耕细耙,结合浅耕,每亩地施饼肥100~150公斤,或施腐熟农家肥400~500公斤过冬,以进一步腐熟;埋根前1个月左右再施复合肥100~150公斤。2月底或3月初,平整土地,作成高床,床面宽70~130厘米,床高20~30厘米,床面平整,土粒细碎,四周开好排灌边沟,圃地面积大的还要开中沟,以利于排水。埋根前5~7天,每亩施50%锌硫磷颗粒剂1~1.5公斤,硫酸亚铁10~15公斤,进行土壤消毒。
   (3)种根选择及处理
   ①种根选择及挖根时间
   在良种圃地中选择1~2年生、大头直径1~3厘米、无机械损伤、无病虫害的苗根作育苗用种根。
   种根采集从泡桐落叶后到第二年春发芽前均可进行,一般在2月下旬至3月中旬结合起苗进行。
   ②种根剪切及分级
   按长度10~12厘米的规格剪成种根条。剪取种根时,要用利剪将切口剪得平滑、无损伤,将种根上头(大头)剪成平口,下头剪成斜口,以防止埋根时倒插。在进行种根条剪切时,依大头粗细分成3级,按大头直径1~1.5厘米、1.5~2.5厘米、  2.5厘米以上进行分级。
   ③种根条处理
   春季采集的种根(或冬季采集时,圃地已准备好、可以马上埋根育苗的种根),只需在太阳下将种根条摊开晾晒0.5~1天至切口不粘土,即可随时运往圃地埋根育苗。晾晒的目的是将种根条中过多的水分晒出,以防发霉、烂根。
   冬季采集的种根应及时储藏。储藏方法视储藏时间而定。储藏时间在15天左右的,将种根条摊开放在通风、阴凉的室内即可;储藏时间在15天以上的,可在背风向阳、排水良好的地方,挖一个宽1米,深50~70厘米的储藏沟,沟底铺10厘米的湿沙,将晾晒过的种根大头向上排列于沟内,种根间填充湿沙,种根太多时可分上下排二层,中间用湿沙隔开,上面再盖20~30厘米的湿沙,最后用土封坑,封土厚度以不冻种根为宜。沙的湿度以手握成团不出水,手松即散为宜。放种根时,每隔1~2米立一草把,以利通气。种根储藏后,在储藏沟上方搭“人字形”草帘或竹帘,周边应挖排水沟,防止雨、水流入储藏沟内。在种根储藏期间,每隔1个月左右检查一次,察看种根是否有霉烂迹象。发现霉烂,应翻坑晾晒,也可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根30分钟后,晾干再储藏。如沙子过干,应及时洒水保湿。种根不要堆成大堆,以免发霉、烂根。
   (4)埋根育苗
   ①埋根时间
   我省泡桐埋根育苗时间一般在2月中下旬至3月底,最好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
   ②育苗密度
   育苗密度对苗木质量影响极大,应根据育苗目标、土壤肥力和管理条件而定。埋根密度为0.8×0.8米,每亩埋根约1000枝,苗木规格通常可达到地径3厘米,苗高3米以上;如要培养苗高4米,地径6厘米以上的壮苗,埋根密度以1×1米为宜,每亩埋根约600枝;要培养更大的苗木,如苗高5米以上的壮苗,则可用1.2米以上的行距。为便于管理操作,也可以采用宽行距、窄株距的方式埋根。
   ③埋根方法
   将种根条按粗细或不同等级分开育苗,以利出苗整齐、均匀,苗木规格一致。
   埋根前,用过磷酸钙醮根,首先按株行距定点挖穴或用竹签引洞,将种根大头(平口头)朝上直插穴内,顶端埋入土中2~3厘米,将土壤压实,使种根与土壤密接,再在上面盖上虚土并稍微压紧。若种根分不清大小头,则将种根平埋,以避免种根倒插。
   (5)苗期水肥管理
   ①出苗期管理
   正常情况下,种根埋下后30~40天,种根顶端开始萌芽。从埋根到5月上中旬,苗木长出高约10厘米时为出苗期。在这个时期,应注意:第一,排水。要及时排除苗圃地积水;第二,地膜覆盖。要防止雨后地表板结,最好采用地膜覆盖,既可增加地温,又可防止地表板结,延长苗木的生长期;第三,除萌。要及时去萌,即对每个种根条上萌发出的多个萌芽,只保留1~2个健壮芽,其余的芽及时抹去;第四,适时除草、浇水和病虫害防治等。
   ②生长初期管理
   5月中下旬~7月初为泡桐生长初期。这一时期,苗木的根系生长较快,苗高生长较慢。此间的管理工作,应注意:第一,定苗。当苗高达10~20厘米时定苗,每穴保留一株健壮幼苗,其余的除掉;第二,培土、除草。及时进行幼苗根部培土、除草;第三,追肥。每隔10天左右追施0.2%尿素水溶液,每株浇1公斤。也可在5月底以前,每亩施硫酸铵25~35公斤;第二次在6月中下旬,每亩施磷酸铵40~50公斤,施肥方法一般是在离苗木20~30厘米处开穴或挖半月形沟施入,施后封土;第四,灌水。天旱时应结合施肥适当灌水。
   ③速生期管理
   7月中旬~9月初为速生期。这一时期,苗木地上、地下部分生长迅速,高生长10天可达1米多。因此,该阶段的水肥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应注意:第一,要及时除草。由于这个阶段高温、高湿、雨水多,杂草生长很快;第二,施肥、培土。为了能促进埋根苗根系发育,提高苗木质量,应结合施肥进行一次根部培土,培土高度5~10厘米。第三,及时排水。雨水季节要保证排水沟畅通,雨后苗圃地上无积水;第四,灌水。在高温干旱季节要保持土壤湿润,注意灌水。第五,追肥。在7月上旬、下旬、8月中旬,要各追施一次速效肥,每次每亩施硫酸铵60~100公斤。第六,抹芽。为促进苗干的生长,苗木在生长期萌发出的腋芽应及时抹掉,速生期腋芽生长很快,每5天左右抹一次。
   ④生长后期管理
   9月上旬以后,苗木地上部分生长逐渐减缓,约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封顶,高生长完全停止。但9月份苗木生长量仍较大,可在8月底、9月初,每亩再施磷钾复合肥40~50公斤,促进苗木的后期生长和苗木木质化,提高苗木质量。10月中、下旬以后,苗木开始进入休眠期,少浇或不浇水施肥,使其安全越冬。
   ⑤苗木出圃
   泡桐埋根苗出圃时间:除秋季10月左右带叶造林外,通常是在春节前后进行。由于泡桐埋根苗多数形成两层根,出圃时除挖出上层根外,还应挖出下层根。起苗时,根幅保持在50厘米左右。
   (6)病虫害防治
   在泡桐苗木生长过程中,应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泡桐苗期的害虫主要有芽虫、金龟子、小地老虎、泡桐网蝽、泡桐叶甲等。
     ①金龟子
   金龟子的幼虫叫蛴螬,在土里过冬,春暖后爬到土表层咬食苗木。
   防治方法:
   在圃地翻耕时,放鸡鸭吃掉或人工捕杀;苗木出土后,在被害的苗木上浇洒20%桐子饼液(1公斤桐子饼兑水4公斤),防治效果很好。
   ②小地老虎
   小地老虎的幼虫在4月底开始出来活动,白天躲在土里,晚上爬到地面咬断幼苗根部。
   防治方法:
   在被害苗木附近扒开土来捕杀。
   ③泡桐网蝽
   泡桐网蝽主要危害叶片,可用40%乐果800~1000倍液喷杀。
   ④泡桐叶甲
   泡桐叶甲也是危害叶片,可用敌百虫粉剂喷杀。
   ⑤主要病害
   主要病害有炭疽病、黑豆病,以炭疽病为主,可用1公斤硫酸铜和10公斤碳酸氢铵混合,密封24小时后,配制200倍液喷洒幼苗,效果较好。
   2、组培育苗
   组培繁殖是从优良母树上采取根、枝、芽等器官或组织,首先在无菌条件下建立无菌系,再通过一定的培养措施,建立包括诱导、增殖、生根和组培苗移栽等环节的组培高效繁育体系。组培育苗的主要优点:
   ①繁殖系数大
   组培繁殖的优势之一是在可控环境条件下实现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繁殖基数,满足大规模生产的需要。如泡桐组培繁殖的继代周期为20天,一年至少可以繁殖14代,以繁殖系数3计算(即1株苗生长一代(20天)后可以增殖3株),则理论上1株苗1年可以繁殖到478万株。
   ②可实现工厂化生产,且苗木规格和标准一致
   组培苗由于来自同一母本(遗传品质一致),光照、温度、湿度、苗木营养状况等生产条件一致,生长环境可控,因此,可实现工厂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且同一批次生产出来的苗木,其规格和标准基本一致。
   ③成苗风险和育苗成本低
   组培苗从瓶中移出到苗木出圃,都在大棚中完成,出圃时都是生长健壮的苗木给用户,降低了种根不发芽、霉烂等由育苗户承担的成苗风险;组培苗移栽时全部采用营养袋移栽育苗,高8~10厘米时出圃,可以直接上山造林,这样减少了苗木在圃地中培育这一环节,因而也就大大降低了育苗成本。当然,也可以在圃地中培育1年后再出圃造林,视需要而定。
   ④造林成活率高,造林时间延长
   组培苗由于采用营养袋移栽育苗,不仅提高了造林成活率,而且延长了造林时间,5~6月份也可造林。
   ⑤组培育苗,可有效控制泡桐丛枝病等病毒(菌)的扩散
   组培繁殖材料是在无菌状态下进行扩大繁殖,在组培规模化生产前,可以对繁殖用的母本材料进行DNA检测,检测后确定无丛枝病病毒等侵染,才可组织生产,这样可以保证培育出来的苗木不带病毒,这是保障种苗安全生产必不可少的。林木种苗组培繁育是生物技术在林业中的具体应用,但这一高新生物技术需要技术支撑和物质基础做保障。江西省林业科学院已具备组培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组培苗的设备、设施条件,也具有成熟的组培繁殖泡桐苗的成套技术,能将高新技术变成简单的大众化应用技术,并能马上应用于生产。此外,组培专业化培育种苗的另一个优点是能确保种苗的优良遗传品质,防止假苗、劣苗。
   (2)组培瓶苗移栽
   ①移栽基质的配制及装填
   选择新鲜黄心土,按1立方米黄心土掺入150~200公斤细沙,30~50公斤草木灰的比例,将三者混合均匀,作为泡桐组培瓶苗移栽基质。将移栽基质装入6~8厘米大小的容器袋中,将容器袋摆放整齐,待用。
   ②瓶苗移栽
   栽植前一天,向容器袋中喷一次透水。将专业化培育的组培生根瓶苗从瓶中取出,洗净基部携带的培养基后,按一袋一株的要求将苗木栽植到容器袋中,栽后用手轻轻将苗木基部的土壤与根系密接,并用雾状喷头浇一次透水。
   ③水分管理
   瓶苗栽后头3天,是移栽苗能否成活的关键,须密切关注苗木的水分。一般每天浇2~3次叶面水,以保持叶面湿润。以后视天气和育苗区小气候情况适时适量浇水。
   ④苗木出圃
   当苗木高度达到8~10cm时即可出圃,将苗连同容器袋一起用纸箱或其它容器装好,再装车运到种植地。
   (3)组培容器苗移栽
   当组培容器苗高度达到8~10cm时,即可出圃。组培容器苗一可直接用于造林,二可用于培育一年生大苗。
   ①直接造林
   组培容器苗出圃时,已是生长健壮的小植株,可以根据造林需要直接造林。造林时间以4~5月为宜。
   ②培育大苗
   按泡桐埋根育苗圃地整地要求,将圃地整好,待用。
   4~6月是泡桐组培苗出圃移栽最佳季节。按60×80厘米或80×80厘米的株行距将容器苗栽植到圃地中。栽植时间以雨前或雨后为宜。
   苗木移栽成活后,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措施同埋根育苗。
   二、造林及管理技术
   (一)造林技术
   1、造林地选择
   泡桐极喜光,喜肥、喜土层深厚通气性好的土壤,怕盐碱、怕水淹。因此,速丰林应选择坡度平缓、光照充分、土层深厚、湿润肥沃、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的壤土或沙壤土农地、四旁、河流两岸作为造林地。也可在土层深厚、湿润肥沃的丘陵低山地区营造人工林。在深山区,可选择山岙、坡脚等土层深厚肥沃的小地形上造林。在土壤结构紧密粘重的土壤上和地下水位过高的地方,不适合泡桐的生长,不宜在低洼积水处造林。
   2、整地、挖穴、施肥
   整地通常用挖掘机穴状或全垦整地。机械化作业,不仅成本低,而且质量高。造林前一个月,先清除地表林木、杂灌和地下树蔸。
   造林前细致整地,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和土壤透气性能。整地方法主要采用穴状整地。挖穴的大小应视立地条件而定。一般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的,穴径为0.7~1米,穴深0.5~0.8米;若土层较薄,土质较紧、土壤瘠薄,则穴宽可为1~1.5米,穴深0.8~1米。挖穴时间最好在秋末冬初。挖穴时,应把表层土、中层土和底层土分开堆放,回填时,先把表层土回填,并每穴施45%三元复合肥0.3~0.5公斤,有条件的可施腐熟农家肥15~20公斤与回填土混匀,再将中层土填入至离穴沿30~50厘米。填土后,要用脚把填入穴内的虚土踩实。造林前,如填入穴内的虚土不够沉实,还应灌一次底水,避免造林后由于穴内虚土遇降雨下沉,造成苗木倾斜或倒伏,影响苗木生长。灌底水后,要晾穴几天,以免造成苗木烂根。    
   水肥条件较好的缓坡地,可实行水平带整地,水平带整地的带宽因立地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异,一般带宽为1.0~2.0米,坡度较大时,带宽可小些,坡度较小时,带宽可大些。水平带整地的带间距离视造林行距而定。
   耕作地或坡度平缓的地方也可以采用全垦整地,以采用套种或苗林一体的栽培模式。全垦深50厘米,然后按株行距挖穴。
   3、造林密度
   泡桐为强喜光树种,在营造片林时不宜太密,否则,郁闭早,抑生长。在适地适树的前提下,造林密度与泡桐的经营目的、立地条件、造林地类型等因子有关,根据科学试验和各地生产实践经验,泡桐的造林密度有以下几种:      
   (1)在路旁、沟渠旁、河旁,泡桐可成行栽植。单行栽植,株距以5米为好;双行栽植,株行距可采用5×5米的品字形配置。
   (2)在村旁、宅旁栽植,则依具体情况而定,可前期密植(如4×4米),并适时疏伐,调整密度,保证泡桐正常生长。
   (3)在红壤丘陵岗地营造泡桐纯林,可采用4×4米、5米×5米或6米×6米的株行距。视立地条件而定,立地条件好,以稀植、培育大径材为好;反之,则可适当密植,以培育中小径材为主。
   4、造林时间  
   从泡桐落叶后的12月到树液流动前的整个休眠季节都可进行,我省多在春季二、三月份造林。  组培容器苗造林可以延迟到5~6月份。
   5、栽植方法
   (1)大苗栽植
   泡桐不能栽植太深,1年生大苗栽植时,栽植深度以苗木根颈处与地表相平为宜。特殊情况下,如干旱或土质为沙壤土,栽植可深一些,根颈处低于地表15~20厘米。栽植时,苗木根系要理顺,将其按自然的方向放于栽植穴中,避免根系卷曲,更不能窝根。要防止苗木根系架空,苗木放入栽植穴中后,由一人用手把苗木扶正,保持适宜的栽植高度,另一人把细土填入苗木的根系中,待根系中填满虚土后,再用脚轻轻把虚土踩实,然后再向根系周围和上面填土,这样可以防止根系架空。穴中填满土后,用脚把虚土踩实,但不要用力猛踩或用木棍等捣砸,防止伤根影响成活。土壤干燥时,栽后要立即浇一次透水,保证土壤与根系密接,保证造林成活率。浇水后,随即培一层薄土,防止土壤板结和干裂。
   (2)组培容器苗栽植
   用组培容器苗直接造林,一是可以把造林时间延长到5~6月份;二是组培容器苗价格比一年生苗低,造林成活率高,可以降低造林成本。
   整地方式和规格同大苗。栽植前7~10天,先将穴土回填2/3至穴中,并与施用的基肥混匀,再回填剩余穴土。
   选择雨前或雨后天气栽植。栽植时,先将容器袋去除,一手将保护完整的基质和苗木托住,另一只手用小锄在穴中挖一直径10~12厘米、深度4~5厘米的小洞,双手将苗木和基质放入穴中,在苗木基部边填土边按紧,最后放一些虚土在基部表面。
   6、扶正与保护
   栽植当年,因降雨泥土下沉和强风影响,有些苗木发生倾斜或倒伏,应及时扶正,适当培土。泡桐的树皮很薄,尤其是幼树阶段,遭受损伤后,很难愈合,而且随着树干的粗生长加快,伤口逐渐加深,变成沟状裂痕,或者畸形发展,对材质影响很大,必须加强保护,严防人、畜损伤苗木。
   (二)抚育管理技术
   泡桐能否达到优质、速生、丰产的目的,栽后管理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1、水分管理
   泡桐根系分布较浅,不耐土壤干旱,幼林期每年冬季应翻锄一次,深约10~20厘米;能套种农作物、苗木、花卉、药材等则更好。有条件的地方,在干旱季节灌2~3次水,能促进林分速生丰产。
   2、肥料管理
   泡桐速生,需要充足的养分供应。施肥的方法有施基肥和施追肥两种,基肥一般采用腐熟饼肥或复合肥,挖穴后施入,并与表土混合均匀,每株用饼肥或复合肥0.5~1.0公斤。追肥一般在4~6月份施用,可用各种速效肥,也可用腐熟后的饼肥等。施用方法是在离树干基部30~70厘米处,挖10~30厘米深的圆形或半圆形施肥沟,然后均匀施入肥料,复土封盖。但要注意,挖沟时不要伤到树根,不要使肥料附着树干或主根。施肥量要合理,以氮肥为例,每株0.1~0.2公斤。
   3、密度控制
   当林分进入完全郁闭、林木生长发育尚未受到影响,即可进行间伐。间伐要考虑造林密度的大小,间伐材的利用等因素。造林密度为4×4米或5×5米的泡桐片林,可采取隔行或隔株间伐的方法。
   4、干形培养
   高干干形培育是加快泡桐生长、提高木材利用率和材质规格的重要技术措施。主要采取抹芽和接干技术培育高干干形。
   (1)抹芽
   泡桐造林当年,苗干上会从腋芽处萌发侧枝,有的萌发位置在苗干的三分之二以下部位,造成主干过低,影响出材率和木材质量。对一年生树干上分布较低的腋芽,在萌发后必须及早抹(摘)除,以提高主干的高度生长,培育高大通直无节良材。抹芽时,一是要掌握留枝数量,作为短周期工业原料林,保留侧枝数以4~6对为宜。二是要反复抹芽,因为腋芽萌芽能力很强,第一次抹芽后,还会反复萌发新芽,只有当枝条生长到0.5~1米以后,抹过的芽才不会再萌发,故必须重复抹芽2~3次。
   (2)接干
   接干可采取平茬接干和剪梢接干两种方式。
   ①平茬接干
   造林后如发现苗木干形不良或遭受人畜、病虫为害,造成苗木低矮等现象,可采取平茬的方法进行人工接干。平茬接干是利用泡桐根茎部位萌发能力强的特性,在春季树液流动前,选择晴天,在靠近地面处用刀或锯子去掉地上部的树干,利用根部积蓄的养分,使根茎部萌发的新梢,其高生长形成快速生长的态势,以达到培养良好干形的目的。平茬时,要用利刀将截口面尽可能削平,防止劈裂,平茬后要扒土晾茬3~4天,再用细土覆盖,封土厚度一般是3~4厘米,轻轻拍实。春季平茬后,在茬口处会萌发出3~5枝萌条,当萌条长至10~15厘米时,保留一枝生长最健壮的,其余全部除去。除萌后,为了促进苗干高度生长,还应在生长期内及时抹掉腋芽,避免消耗养分。
   ②剪梢接干
   泡桐枝杆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主茎顶梢2~3节和分枝的顶芽每年落叶后都会枯死,第二年腋芽萌发时由顶端向下第3~4节的一对腋芽抽梢向上生长,称为假二叉分枝。假二叉分枝影响主杆生长,导致主杆低矮,可采用剪梢接干技术培育通直无节良材。剪梢接干一般在春季萌发前进行,剪梢接干的技术要点:第一,选芽。要求选留的剪口芽要位于树干上部组织充实的迎风部位,腋芽要健壮、饱满、无机械损伤、无病虫害。第二,剪梢。剪梢时,剪口应与主干约呈450,剪口上方应距选留芽1~2厘米,剪口下方应在选留芽的对生芽下边,剪口要平滑,既不破裂,也不能剪破节间处的横隔。第三,抹芽。要及时抹去除靠近叶痕留作接干芽以外的萌芽。生长初期要重复抹芽2~3次。第四,控制竞争枝。由于重剪的刺激,接近剪口的2~4节侧枝也会旺盛生长,因此,应采取措施控制竞争枝向上生长。方法是把竞争枝向下压或用绳向下拉,使竞争枝与接干主枝夹角增大,从而减弱竞争枝的生长势。
   5、病虫害防治
   (1)大袋蛾
   一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枝梢上的虫囊内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陆续化蛹,5月下旬成虫陆续羽化,卵产于雌虫袋囊内。幼虫孵化后吐丝下垂,遇到寄主后即吐丝做囊,背负行走取食,幼虫为害至11月时封闭囊口。
   防治方法:
   ①避免大面积营造该虫喜食的寄主纯林,农桐间作时营造其不喜食的杨树、柳树作防护林带。
   ②冬春人工摘除袋囊。
   ③在幼虫发生期,大树可在基干部位打孔,注入50%氧化乐果2~4mL。  
   (2)泡桐叶甲
   又名泡桐金花虫、泡桐二星龟甲,属鞘翅目叶甲科,成虫、幼虫为害泡桐叶片,啃食叶表皮及叶肉,残留叶脉,使叶呈网眼状,随后叶片变黄干枯。成虫羽化后,常和幼虫同时发生,危害甚烈,常把叶片啃光,树叶焦黄,造成大量落叶。
   防治方法:
   ①人工捕捉。
   ②幼虫或成虫发生为害时可喷90%敌百虫原药800倍液。
   ③在树冠投影外围,挖宽约20厘米、深15~20厘米、长30~50厘米的弧形沟2~3条,施入3%的呋喃丹颗粒剂,并浇水,然后用土将沟填平。胸径5厘米以下的泡桐,每株用药20克;胸径5~10厘米的泡桐,每株用药50克;胸径为11~20厘米的泡桐,每株用药100克;胸径20厘米以上的泡桐,每株用药200~300克。
   (3)泡桐丛枝病
   又名扫帚病,枝、叶、干、根、花都能表现症状,病株轻者生长缓慢,重者甚至死亡。可分为2种类型:
   ①丛枝型,即个别枝条上的腋芽或不定芽大量发生,侧枝丛生,节间变短,叶片黄小且薄,有时皱缩,整个丛枝呈扫帚状,幼苗发病,植株矮化。
   ②花变枝叶型,花瓣变成叶状,花柄及柱头生出小枝,花萼明显变薄,花托多裂,花变形。地下根系也呈丛生状。
   防治方法:
   ①培育无病苗木,严禁从病区引进根、苗,选择无病母树采种育苗,推广种子育苗;用根育苗,采根后,用温水或1  000单位/mL土霉素碱溶液浸根。
   ②夏季修除病枝,并涂土霉素凡士林(1∶9)药膏,后用塑料布包扎,在病枝上环状剥皮。
   ③适时防治蝽蟓、叶蝉等刺吸式口器昆虫,减少病原传播。
   ④用10  000单位/mL盐酸四环素、土霉素碱、2%~5%硼酸钠溶液,通过髓心注射及根部处理方法治疗病树。
   (4)泡桐炭疽病
   主要发生在苗期。大树仅在小枝、嫩梢、叶片、叶柄上发生。叶片上,病斑初为点状失绿,后扩大为圆形,褐色,周围黄绿色,后期病斑中间常破裂,病叶早落。嫩叶叶脉受害,常使叶片皱缩成畸形。叶柄、叶脉及嫩梢上病斑初为淡褐色圆形小点,后纵向延伸,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组织凹陷。严重时,病斑连成片,常引起嫩梢及叶片枯死。在雨后或高温环境下,病斑上,尤其是叶柄和嫩梢上的病斑上常产生粉红色分生孢子堆或黑色小点。实生苗木质化前初期发病,叶片变暗绿色,后倒地死亡;木质化后被害,常呈褐色枯死,不倒地。
   防治方法:
   ①选择排灌良好的圃地育苗;避免重茬;清除圃地的枯枝落叶,消灭病原;施足底肥(牛、羊粪较好);加强苗期管理,幼苗及时追肥,细水漫灌,保持苗床湿润;早间苗,拔除病苗及弱苗,注意补苗。
   ②幼苗期及时使用0.7∶1∶100波尔多液、65%代森锌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每10天左右喷1次,连喷2~3次。  
   6、采伐更新
   泡桐生长快,成材早,主伐期短。具体的主伐期是由造林目的、木材的工艺成熟标准以及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决定的,如短周期的纤维原料林轮伐期一般需5~10年。
   泡桐的更新方法有植苗更新、萌芽更新和嫁接更新。由于泡桐伐根的萌芽能力很强,完全可以采取类似平茬接干的方式进行萌芽更新。萌芽更新简便易行,林木生长快,树干通直圆满,增产效果明显,能节省整地、苗木和造林费用,经济效益好,能有效保护土壤,防止土壤流失,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更新方法。但萌芽更新丛枝病发病率较高,应及时进行人工防治。
   萌芽更新有两种方法:留桩萌芽更新和留根萌芽更新。采伐母树时,不刨坑挖根,在紧贴地面处锯掉树干,留下树桩,即为留桩萌芽更新;刨坑截根,把树干连同树桩挖出,留下树根,为留根萌芽更新。留桩萌芽林4年生以前连年生长量大于留根萌芽林,5~7年生,留根萌芽林连年生长量大于留桩萌芽林;7年生时,二者的胸径、树高、立木材积生长总量基本相同。进行泡桐萌芽更新时,若计划培育小中径材时,可选择留桩萌芽更新;若计划培育中大径材时,可选择进行留根萌芽更新。
泡桐属玄参科泡桐属(Paulownia)植物,在我国分布较广,为主要的阔叶速生树种。泡桐生长十分迅速,成材早,一般7~8年即可成材。民间有“一年一根杆,两年像把伞,五年可锯板”之说。通常所说的泡桐是泡桐属树种的总称,在江西宜推广乡土树种白花泡桐。白花泡桐(Paulownia  fortunei  (Seem)  Hemsl.)  是泡桐属中的优势种,是我国著名的速生优质用材树种,分布广泛,适应性强,繁殖容易;生长快、成材早,木材纹理通直,花纹美观,色泽悦目,材质轻软,密度低,尺寸稳定,不翘不裂,具有制作单板材如胶合板、拼板、集成材的优良材质特性;泡桐材保温隔热绝缘性能优良,共振性能好,辐射阻尼高,内摩擦小,是优良的弦乐器用材,可与著名的乐器用材鱼鳞云杉齐名;泡桐材的木纤维含量高达50%以上,是刨花板、纤维板、造纸等优良原料用材;叶、花、果既可作药用,又是良好的饲料、肥料等。因此,泡桐一直是广大群众所喜爱的用材和改善环境的主要树种之一,其产品供不应求,市场前景广,经济价值高。
   一、苗木培育技术
   (一)良种选择
   我国泡桐属树种有白花泡桐、楸叶泡桐、兰考泡桐等10余种,天然分布于我国黄河流域及以南各省区,但每个树种的分布区域各有不同,且同一树种不同产地的种源,其生长、适应性、抗逆性等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应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立地条件等选择适宜的泡桐种,再进一步从中选择出优良品系,是培育泡桐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白花泡桐是我省乡土树种,具有天然的适应能力,因此,是我省泡桐栽培的首选树种(以下就简称泡桐)。抚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和江西省林业科学院经过20多年的白花泡桐种源对比试验和优良无性系对比试验,筛选出了“桐优1”、“桐优2”和“桐优3”等3个适宜我省推广应用的白花泡桐优良无性系。这3个无性系已经过江西省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在全省推广应用。此外,由中国林科院泡桐研究中心选育的泡桐无性系“9501”等,经过近年来在上饶市鄱阳县等地引种栽培,其表现优良。
   (二)苗木繁殖
   泡桐繁殖途径有两条,一条是有性繁殖,也叫实生繁殖、种子繁殖;另一条是无性繁殖,包括扦插(根插)繁殖和组培繁殖等。由于用种子繁殖的苗木遗传变异很大,不能完全保持母树的优良特性,因此,通常采用无性繁殖方法培育苗木,这样能最大限度地保持母本的优良遗传特性。这里重点介绍我省生产上用得较多的埋根(或根插)育苗和组培育苗两种繁殖方法。
   1、埋根育苗
   埋根育苗具有简单易行、出苗快、出苗率高、出苗整齐、育苗成本低等优点,是生产上使用最多的方法。
   (1)苗圃地选择
   泡桐喜光、喜肥、喜湿、怕旱、怕淹,泡桐育苗应选择地势平缓,背风向阳、光照充分,土壤肥沃、土层深厚(耕作层超过50厘米)、通透性良好,排灌方便、不会积水的沙壤土或壤土作为圃地。地下水位过高、土质粘重的粘性土、地下害虫危害严重、有丛枝病病源的地方,不宜选作苗圃地,还应尽量远离泡桐大树,以免传入病虫害。
   (2)整地、施基肥
   在秋冬季节深翻40~50厘米,翻后浅耕细耙,结合浅耕,每亩地施饼肥100~150公斤,或施腐熟农家肥400~500公斤过冬,以进一步腐熟;埋根前1个月左右再施复合肥100~150公斤。2月底或3月初,平整土地,作成高床,床面宽70~130厘米,床高20~30厘米,床面平整,土粒细碎,四周开好排灌边沟,圃地面积大的还要开中沟,以利于排水。埋根前5~7天,每亩施50%锌硫磷颗粒剂1~1.5公斤,硫酸亚铁10~15公斤,进行土壤消毒。
   (3)种根选择及处理
   ①种根选择及挖根时间
   在良种圃地中选择1~2年生、大头直径1~3厘米、无机械损伤、无病虫害的苗根作育苗用种根。
   种根采集从泡桐落叶后到第二年春发芽前均可进行,一般在2月下旬至3月中旬结合起苗进行。
   ②种根剪切及分级
   按长度10~12厘米的规格剪成种根条。剪取种根时,要用利剪将切口剪得平滑、无损伤,将种根上头(大头)剪成平口,下头剪成斜口,以防止埋根时倒插。在进行种根条剪切时,依大头粗细分成3级,按大头直径1~1.5厘米、1.5~2.5厘米、  2.5厘米以上进行分级。
   ③种根条处理
   春季采集的种根(或冬季采集时,圃地已准备好、可以马上埋根育苗的种根),只需在太阳下将种根条摊开晾晒0.5~1天至切口不粘土,即可随时运往圃地埋根育苗。晾晒的目的是将种根条中过多的水分晒出,以防发霉、烂根。
   冬季采集的种根应及时储藏。储藏方法视储藏时间而定。储藏时间在15天左右的,将种根条摊开放在通风、阴凉的室内即可;储藏时间在15天以上的,可在背风向阳、排水良好的地方,挖一个宽1米,深50~70厘米的储藏沟,沟底铺10厘米的湿沙,将晾晒过的种根大头向上排列于沟内,种根间填充湿沙,种根太多时可分上下排二层,中间用湿沙隔开,上面再盖20~30厘米的湿沙,最后用土封坑,封土厚度以不冻种根为宜。沙的湿度以手握成团不出水,手松即散为宜。放种根时,每隔1~2米立一草把,以利通气。种根储藏后,在储藏沟上方搭“人字形”草帘或竹帘,周边应挖排水沟,防止雨、水流入储藏沟内。在种根储藏期间,每隔1个月左右检查一次,察看种根是否有霉烂迹象。发现霉烂,应翻坑晾晒,也可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根30分钟后,晾干再储藏。如沙子过干,应及时洒水保湿。种根不要堆成大堆,以免发霉、烂根。
   (4)埋根育苗
   ①埋根时间
   我省泡桐埋根育苗时间一般在2月中下旬至3月底,最好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
   ②育苗密度
   育苗密度对苗木质量影响极大,应根据育苗目标、土壤肥力和管理条件而定。埋根密度为0.8×0.8米,每亩埋根约1000枝,苗木规格通常可达到地径3厘米,苗高3米以上;如要培养苗高4米,地径6厘米以上的壮苗,埋根密度以1×1米为宜,每亩埋根约600枝;要培养更大的苗木,如苗高5米以上的壮苗,则可用1.2米以上的行距。为便于管理操作,也可以采用宽行距、窄株距的方式埋根。
   ③埋根方法
   将种根条按粗细或不同等级分开育苗,以利出苗整齐、均匀,苗木规格一致。
   埋根前,用过磷酸钙醮根,首先按株行距定点挖穴或用竹签引洞,将种根大头(平口头)朝上直插穴内,顶端埋入土中2~3厘米,将土壤压实,使种根与土壤密接,再在上面盖上虚土并稍微压紧。若种根分不清大小头,则将种根平埋,以避免种根倒插。
   (5)苗期水肥管理
   ①出苗期管理
   正常情况下,种根埋下后30~40天,种根顶端开始萌芽。从埋根到5月上中旬,苗木长出高约10厘米时为出苗期。在这个时期,应注意:第一,排水。要及时排除苗圃地积水;第二,地膜覆盖。要防止雨后地表板结,最好采用地膜覆盖,既可增加地温,又可防止地表板结,延长苗木的生长期;第三,除萌。要及时去萌,即对每个种根条上萌发出的多个萌芽,只保留1~2个健壮芽,其余的芽及时抹去;第四,适时除草、浇水和病虫害防治等。
   ②生长初期管理
   5月中下旬~7月初为泡桐生长初期。这一时期,苗木的根系生长较快,苗高生长较慢。此间的管理工作,应注意:第一,定苗。当苗高达10~20厘米时定苗,每穴保留一株健壮幼苗,其余的除掉;第二,培土、除草。及时进行幼苗根部培土、除草;第三,追肥。每隔10天左右追施0.2%尿素水溶液,每株浇1公斤。也可在5月底以前,每亩施硫酸铵25~35公斤;第二次在6月中下旬,每亩施磷酸铵40~50公斤,施肥方法一般是在离苗木20~30厘米处开穴或挖半月形沟施入,施后封土;第四,灌水。天旱时应结合施肥适当灌水。
   ③速生期管理
   7月中旬~9月初为速生期。这一时期,苗木地上、地下部分生长迅速,高生长10天可达1米多。因此,该阶段的水肥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应注意:第一,要及时除草。由于这个阶段高温、高湿、雨水多,杂草生长很快;第二,施肥、培土。为了能促进埋根苗根系发育,提高苗木质量,应结合施肥进行一次根部培土,培土高度5~10厘米。第三,及时排水。雨水季节要保证排水沟畅通,雨后苗圃地上无积水;第四,灌水。在高温干旱季节要保持土壤湿润,注意灌水。第五,追肥。在7月上旬、下旬、8月中旬,要各追施一次速效肥,每次每亩施硫酸铵60~100公斤。第六,抹芽。为促进苗干的生长,苗木在生长期萌发出的腋芽应及时抹掉,速生期腋芽生长很快,每5天左右抹一次。
   ④生长后期管理
   9月上旬以后,苗木地上部分生长逐渐减缓,约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封顶,高生长完全停止。但9月份苗木生长量仍较大,可在8月底、9月初,每亩再施磷钾复合肥40~50公斤,促进苗木的后期生长和苗木木质化,提高苗木质量。10月中、下旬以后,苗木开始进入休眠期,少浇或不浇水施肥,使其安全越冬。
   ⑤苗木出圃
   泡桐埋根苗出圃时间:除秋季10月左右带叶造林外,通常是在春节前后进行。由于泡桐埋根苗多数形成两层根,出圃时除挖出上层根外,还应挖出下层根。起苗时,根幅保持在50厘米左右。
   (6)病虫害防治
   在泡桐苗木生长过程中,应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泡桐苗期的害虫主要有芽虫、金龟子、小地老虎、泡桐网蝽、泡桐叶甲等。
     ①金龟子
   金龟子的幼虫叫蛴螬,在土里过冬,春暖后爬到土表层咬食苗木。
   防治方法:
   在圃地翻耕时,放鸡鸭吃掉或人工捕杀;苗木出土后,在被害的苗木上浇洒20%桐子饼液(1公斤桐子饼兑水4公斤),防治效果很好。
   ②小地老虎
   小地老虎的幼虫在4月底开始出来活动,白天躲在土里,晚上爬到地面咬断幼苗根部。
   防治方法:
   在被害苗木附近扒开土来捕杀。
   ③泡桐网蝽
   泡桐网蝽主要危害叶片,可用40%乐果800~1000倍液喷杀。
   ④泡桐叶甲
   泡桐叶甲也是危害叶片,可用敌百虫粉剂喷杀。
   ⑤主要病害
   主要病害有炭疽病、黑豆病,以炭疽病为主,可用1公斤硫酸铜和10公斤碳酸氢铵混合,密封24小时后,配制200倍液喷洒幼苗,效果较好。
   2、组培育苗
   组培繁殖是从优良母树上采取根、枝、芽等器官或组织,首先在无菌条件下建立无菌系,再通过一定的培养措施,建立包括诱导、增殖、生根和组培苗移栽等环节的组培高效繁育体系。组培育苗的主要优点:
   ①繁殖系数大
   组培繁殖的优势之一是在可控环境条件下实现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繁殖基数,满足大规模生产的需要。如泡桐组培繁殖的继代周期为20天,一年至少可以繁殖14代,以繁殖系数3计算(即1株苗生长一代(20天)后可以增殖3株),则理论上1株苗1年可以繁殖到478万株。
   ②可实现工厂化生产,且苗木规格和标准一致
   组培苗由于来自同一母本(遗传品质一致),光照、温度、湿度、苗木营养状况等生产条件一致,生长环境可控,因此,可实现工厂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且同一批次生产出来的苗木,其规格和标准基本一致。
   ③成苗风险和育苗成本低
   组培苗从瓶中移出到苗木出圃,都在大棚中完成,出圃时都是生长健壮的苗木给用户,降低了种根不发芽、霉烂等由育苗户承担的成苗风险;组培苗移栽时全部采用营养袋移栽育苗,高8~10厘米时出圃,可以直接上山造林,这样减少了苗木在圃地中培育这一环节,因而也就大大降低了育苗成本。当然,也可以在圃地中培育1年后再出圃造林,视需要而定。
   ④造林成活率高,造林时间延长
   组培苗由于采用营养袋移栽育苗,不仅提高了造林成活率,而且延长了造林时间,5~6月份也可造林。
   ⑤组培育苗,可有效控制泡桐丛枝病等病毒(菌)的扩散
   组培繁殖材料是在无菌状态下进行扩大繁殖,在组培规模化生产前,可以对繁殖用的母本材料进行DNA检测,检测后确定无丛枝病病毒等侵染,才可组织生产,这样可以保证培育出来的苗木不带病毒,这是保障种苗安全生产必不可少的。林木种苗组培繁育是生物技术在林业中的具体应用,但这一高新生物技术需要技术支撑和物质基础做保障。江西省林业科学院已具备组培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组培苗的设备、设施条件,也具有成熟的组培繁殖泡桐苗的成套技术,能将高新技术变成简单的大众化应用技术,并能马上应用于生产。此外,组培专业化培育种苗的另一个优点是能确保种苗的优良遗传品质,防止假苗、劣苗。
   (2)组培瓶苗移栽
   ①移栽基质的配制及装填
   选择新鲜黄心土,按1立方米黄心土掺入150~200公斤细沙,30~50公斤草木灰的比例,将三者混合均匀,作为泡桐组培瓶苗移栽基质。将移栽基质装入6~8厘米大小的容器袋中,将容器袋摆放整齐,待用。
   ②瓶苗移栽
   栽植前一天,向容器袋中喷一次透水。将专业化培育的组培生根瓶苗从瓶中取出,洗净基部携带的培养基后,按一袋一株的要求将苗木栽植到容器袋中,栽后用手轻轻将苗木基部的土壤与根系密接,并用雾状喷头浇一次透水。
   ③水分管理
   瓶苗栽后头3天,是移栽苗能否成活的关键,须密切关注苗木的水分。一般每天浇2~3次叶面水,以保持叶面湿润。以后视天气和育苗区小气候情况适时适量浇水。
   ④苗木出圃
   当苗木高度达到8~10cm时即可出圃,将苗连同容器袋一起用纸箱或其它容器装好,再装车运到种植地。
   (3)组培容器苗移栽
   当组培容器苗高度达到8~10cm时,即可出圃。组培容器苗一可直接用于造林,二可用于培育一年生大苗。
   ①直接造林
   组培容器苗出圃时,已是生长健壮的小植株,可以根据造林需要直接造林。造林时间以4~5月为宜。
   ②培育大苗
   按泡桐埋根育苗圃地整地要求,将圃地整好,待用。
   4~6月是泡桐组培苗出圃移栽最佳季节。按60×80厘米或80×80厘米的株行距将容器苗栽植到圃地中。栽植时间以雨前或雨后为宜。
   苗木移栽成活后,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措施同埋根育苗。
   二、造林及管理技术
   (一)造林技术
   1、造林地选择
   泡桐极喜光,喜肥、喜土层深厚通气性好的土壤,怕盐碱、怕水淹。因此,速丰林应选择坡度平缓、光照充分、土层深厚、湿润肥沃、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的壤土或沙壤土农地、四旁、河流两岸作为造林地。也可在土层深厚、湿润肥沃的丘陵低山地区营造人工林。在深山区,可选择山岙、坡脚等土层深厚肥沃的小地形上造林。在土壤结构紧密粘重的土壤上和地下水位过高的地方,不适合泡桐的生长,不宜在低洼积水处造林。
   2、整地、挖穴、施肥
   整地通常用挖掘机穴状或全垦整地。机械化作业,不仅成本低,而且质量高。造林前一个月,先清除地表林木、杂灌和地下树蔸。
   造林前细致整地,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和土壤透气性能。整地方法主要采用穴状整地。挖穴的大小应视立地条件而定。一般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的,穴径为0.7~1米,穴深0.5~0.8米;若土层较薄,土质较紧、土壤瘠薄,则穴宽可为1~1.5米,穴深0.8~1米。挖穴时间最好在秋末冬初。挖穴时,应把表层土、中层土和底层土分开堆放,回填时,先把表层土回填,并每穴施45%三元复合肥0.3~0.5公斤,有条件的可施腐熟农家肥15~20公斤与回填土混匀,再将中层土填入至离穴沿30~50厘米。填土后,要用脚把填入穴内的虚土踩实。造林前,如填入穴内的虚土不够沉实,还应灌一次底水,避免造林后由于穴内虚土遇降雨下沉,造成苗木倾斜或倒伏,影响苗木生长。灌底水后,要晾穴几天,以免造成苗木烂根。    
   水肥条件较好的缓坡地,可实行水平带整地,水平带整地的带宽因立地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异,一般带宽为1.0~2.0米,坡度较大时,带宽可小些,坡度较小时,带宽可大些。水平带整地的带间距离视造林行距而定。
   耕作地或坡度平缓的地方也可以采用全垦整地,以采用套种或苗林一体的栽培模式。全垦深50厘米,然后按株行距挖穴。
   3、造林密度
   泡桐为强喜光树种,在营造片林时不宜太密,否则,郁闭早,抑生长。在适地适树的前提下,造林密度与泡桐的经营目的、立地条件、造林地类型等因子有关,根据科学试验和各地生产实践经验,泡桐的造林密度有以下几种:      
   (1)在路旁、沟渠旁、河旁,泡桐可成行栽植。单行栽植,株距以5米为好;双行栽植,株行距可采用5×5米的品字形配置。
   (2)在村旁、宅旁栽植,则依具体情况而定,可前期密植(如4×4米),并适时疏伐,调整密度,保证泡桐正常生长。
   (3)在红壤丘陵岗地营造泡桐纯林,可采用4×4米、5米×5米或6米×6米的株行距。视立地条件而定,立地条件好,以稀植、培育大径材为好;反之,则可适当密植,以培育中小径材为主。
   4、造林时间  
   从泡桐落叶后的12月到树液流动前的整个休眠季节都可进行,我省多在春季二、三月份造林。  组培容器苗造林可以延迟到5~6月份。
   5、栽植方法
   (1)大苗栽植
   泡桐不能栽植太深,1年生大苗栽植时,栽植深度以苗木根颈处与地表相平为宜。特殊情况下,如干旱或土质为沙壤土,栽植可深一些,根颈处低于地表15~20厘米。栽植时,苗木根系要理顺,将其按自然的方向放于栽植穴中,避免根系卷曲,更不能窝根。要防止苗木根系架空,苗木放入栽植穴中后,由一人用手把苗木扶正,保持适宜的栽植高度,另一人把细土填入苗木的根系中,待根系中填满虚土后,再用脚轻轻把虚土踩实,然后再向根系周围和上面填土,这样可以防止根系架空。穴中填满土后,用脚把虚土踩实,但不要用力猛踩或用木棍等捣砸,防止伤根影响成活。土壤干燥时,栽后要立即浇一次透水,保证土壤与根系密接,保证造林成活率。浇水后,随即培一层薄土,防止土壤板结和干裂。
   (2)组培容器苗栽植
   用组培容器苗直接造林,一是可以把造林时间延长到5~6月份;二是组培容器苗价格比一年生苗低,造林成活率高,可以降低造林成本。
   整地方式和规格同大苗。栽植前7~10天,先将穴土回填2/3至穴中,并与施用的基肥混匀,再回填剩余穴土。
   选择雨前或雨后天气栽植。栽植时,先将容器袋去除,一手将保护完整的基质和苗木托住,另一只手用小锄在穴中挖一直径10~12厘米、深度4~5厘米的小洞,双手将苗木和基质放入穴中,在苗木基部边填土边按紧,最后放一些虚土在基部表面。
   6、扶正与保护
   栽植当年,因降雨泥土下沉和强风影响,有些苗木发生倾斜或倒伏,应及时扶正,适当培土。泡桐的树皮很薄,尤其是幼树阶段,遭受损伤后,很难愈合,而且随着树干的粗生长加快,伤口逐渐加深,变成沟状裂痕,或者畸形发展,对材质影响很大,必须加强保护,严防人、畜损伤苗木。
   (二)抚育管理技术
   泡桐能否达到优质、速生、丰产的目的,栽后管理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1、水分管理
   泡桐根系分布较浅,不耐土壤干旱,幼林期每年冬季应翻锄一次,深约10~20厘米;能套种农作物、苗木、花卉、药材等则更好。有条件的地方,在干旱季节灌2~3次水,能促进林分速生丰产。
   2、肥料管理
   泡桐速生,需要充足的养分供应。施肥的方法有施基肥和施追肥两种,基肥一般采用腐熟饼肥或复合肥,挖穴后施入,并与表土混合均匀,每株用饼肥或复合肥0.5~1.0公斤。追肥一般在4~6月份施用,可用各种速效肥,也可用腐熟后的饼肥等。施用方法是在离树干基部30~70厘米处,挖10~30厘米深的圆形或半圆形施肥沟,然后均匀施入肥料,复土封盖。但要注意,挖沟时不要伤到树根,不要使肥料附着树干或主根。施肥量要合理,以氮肥为例,每株0.1~0.2公斤。
   3、密度控制
   当林分进入完全郁闭、林木生长发育尚未受到影响,即可进行间伐。间伐要考虑造林密度的大小,间伐材的利用等因素。造林密度为4×4米或5×5米的泡桐片林,可采取隔行或隔株间伐的方法。
   4、干形培养
   高干干形培育是加快泡桐生长、提高木材利用率和材质规格的重要技术措施。主要采取抹芽和接干技术培育高干干形。
   (1)抹芽
   泡桐造林当年,苗干上会从腋芽处萌发侧枝,有的萌发位置在苗干的三分之二以下部位,造成主干过低,影响出材率和木材质量。对一年生树干上分布较低的腋芽,在萌发后必须及早抹(摘)除,以提高主干的高度生长,培育高大通直无节良材。抹芽时,一是要掌握留枝数量,作为短周期工业原料林,保留侧枝数以4~6对为宜。二是要反复抹芽,因为腋芽萌芽能力很强,第一次抹芽后,还会反复萌发新芽,只有当枝条生长到0.5~1米以后,抹过的芽才不会再萌发,故必须重复抹芽2~3次。
   (2)接干
   接干可采取平茬接干和剪梢接干两种方式。
   ①平茬接干
   造林后如发现苗木干形不良或遭受人畜、病虫为害,造成苗木低矮等现象,可采取平茬的方法进行人工接干。平茬接干是利用泡桐根茎部位萌发能力强的特性,在春季树液流动前,选择晴天,在靠近地面处用刀或锯子去掉地上部的树干,利用根部积蓄的养分,使根茎部萌发的新梢,其高生长形成快速生长的态势,以达到培养良好干形的目的。平茬时,要用利刀将截口面尽可能削平,防止劈裂,平茬后要扒土晾茬3~4天,再用细土覆盖,封土厚度一般是3~4厘米,轻轻拍实。春季平茬后,在茬口处会萌发出3~5枝萌条,当萌条长至10~15厘米时,保留一枝生长最健壮的,其余全部除去。除萌后,为了促进苗干高度生长,还应在生长期内及时抹掉腋芽,避免消耗养分。
   ②剪梢接干
   泡桐枝杆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主茎顶梢2~3节和分枝的顶芽每年落叶后都会枯死,第二年腋芽萌发时由顶端向下第3~4节的一对腋芽抽梢向上生长,称为假二叉分枝。假二叉分枝影响主杆生长,导致主杆低矮,可采用剪梢接干技术培育通直无节良材。剪梢接干一般在春季萌发前进行,剪梢接干的技术要点:第一,选芽。要求选留的剪口芽要位于树干上部组织充实的迎风部位,腋芽要健壮、饱满、无机械损伤、无病虫害。第二,剪梢。剪梢时,剪口应与主干约呈450,剪口上方应距选留芽1~2厘米,剪口下方应在选留芽的对生芽下边,剪口要平滑,既不破裂,也不能剪破节间处的横隔。第三,抹芽。要及时抹去除靠近叶痕留作接干芽以外的萌芽。生长初期要重复抹芽2~3次。第四,控制竞争枝。由于重剪的刺激,接近剪口的2~4节侧枝也会旺盛生长,因此,应采取措施控制竞争枝向上生长。方法是把竞争枝向下压或用绳向下拉,使竞争枝与接干主枝夹角增大,从而减弱竞争枝的生长势。
   5、病虫害防治
   (1)大袋蛾
   一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枝梢上的虫囊内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陆续化蛹,5月下旬成虫陆续羽化,卵产于雌虫袋囊内。幼虫孵化后吐丝下垂,遇到寄主后即吐丝做囊,背负行走取食,幼虫为害至11月时封闭囊口。
   防治方法:
   ①避免大面积营造该虫喜食的寄主纯林,农桐间作时营造其不喜食的杨树、柳树作防护林带。
   ②冬春人工摘除袋囊。
   ③在幼虫发生期,大树可在基干部位打孔,注入50%氧化乐果2~4mL。  
   (2)泡桐叶甲
   又名泡桐金花虫、泡桐二星龟甲,属鞘翅目叶甲科,成虫、幼虫为害泡桐叶片,啃食叶表皮及叶肉,残留叶脉,使叶呈网眼状,随后叶片变黄干枯。成虫羽化后,常和幼虫同时发生,危害甚烈,常把叶片啃光,树叶焦黄,造成大量落叶。
   防治方法:
   ①人工捕捉。
   ②幼虫或成虫发生为害时可喷90%敌百虫原药800倍液。
   ③在树冠投影外围,挖宽约20厘米、深15~20厘米、长30~50厘米的弧形沟2~3条,施入3%的呋喃丹颗粒剂,并浇水,然后用土将沟填平。胸径5厘米以下的泡桐,每株用药20克;胸径5~10厘米的泡桐,每株用药50克;胸径为11~20厘米的泡桐,每株用药100克;胸径20厘米以上的泡桐,每株用药200~300克。
   (3)泡桐丛枝病
   又名扫帚病,枝、叶、干、根、花都能表现症状,病株轻者生长缓慢,重者甚至死亡。可分为2种类型:
   ①丛枝型,即个别枝条上的腋芽或不定芽大量发生,侧枝丛生,节间变短,叶片黄小且薄,有时皱缩,整个丛枝呈扫帚状,幼苗发病,植株矮化。
   ②花变枝叶型,花瓣变成叶状,花柄及柱头生出小枝,花萼明显变薄,花托多裂,花变形。地下根系也呈丛生状。
   防治方法:
   ①培育无病苗木,严禁从病区引进根、苗,选择无病母树采种育苗,推广种子育苗;用根育苗,采根后,用温水或1  000单位/mL土霉素碱溶液浸根。
   ②夏季修除病枝,并涂土霉素凡士林(1∶9)药膏,后用塑料布包扎,在病枝上环状剥皮。
   ③适时防治蝽蟓、叶蝉等刺吸式口器昆虫,减少病原传播。
   ④用10  000单位/mL盐酸四环素、土霉素碱、2%~5%硼酸钠溶液,通过髓心注射及根部处理方法治疗病树。
   (4)泡桐炭疽病
   主要发生在苗期。大树仅在小枝、嫩梢、叶片、叶柄上发生。叶片上,病斑初为点状失绿,后扩大为圆形,褐色,周围黄绿色,后期病斑中间常破裂,病叶早落。嫩叶叶脉受害,常使叶片皱缩成畸形。叶柄、叶脉及嫩梢上病斑初为淡褐色圆形小点,后纵向延伸,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组织凹陷。严重时,病斑连成片,常引起嫩梢及叶片枯死。在雨后或高温环境下,病斑上,尤其是叶柄和嫩梢上的病斑上常产生粉红色分生孢子堆或黑色小点。实生苗木质化前初期发病,叶片变暗绿色,后倒地死亡;木质化后被害,常呈褐色枯死,不倒地。
   防治方法:
   ①选择排灌良好的圃地育苗;避免重茬;清除圃地的枯枝落叶,消灭病原;施足底肥(牛、羊粪较好);加强苗期管理,幼苗及时追肥,细水漫灌,保持苗床湿润;早间苗,拔除病苗及弱苗,注意补苗。
   ②幼苗期及时使用0.7∶1∶100波尔多液、65%代森锌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每10天左右喷1次,连喷2~3次。  
   6、采伐更新
   泡桐生长快,成材早,主伐期短。具体的主伐期是由造林目的、木材的工艺成熟标准以及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决定的,如短周期的纤维原料林轮伐期一般需5~10年。
   泡桐的更新方法有植苗更新、萌芽更新和嫁接更新。由于泡桐伐根的萌芽能力很强,完全可以采取类似平茬接干的方式进行萌芽更新。萌芽更新简便易行,林木生长快,树干通直圆满,增产效果明显,能节省整地、苗木和造林费用,经济效益好,能有效保护土壤,防止土壤流失,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更新方法。但萌芽更新丛枝病发病率较高,应及时进行人工防治。
   萌芽更新有两种方法:留桩萌芽更新和留根萌芽更新。采伐母树时,不刨坑挖根,在紧贴地面处锯掉树干,留下树桩,即为留桩萌芽更新;刨坑截根,把树干连同树桩挖出,留下树根,为留根萌芽更新。留桩萌芽林4年生以前连年生长量大于留根萌芽林,5~7年生,留根萌芽林连年生长量大于留桩萌芽林;7年生时,二者的胸径、树高、立木材积生长总量基本相同。进行泡桐萌芽更新时,若计划培育小中径材时,可选择留桩萌芽更新;若计划培育中大径材时,可选择进行留根萌芽更新。
仁义小红累不爱 2024-06-23

扩展回答

热门问答

装修专题

页面运行时间: 0.2052509784698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