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雷带的安装规范

2024-06-02 05:47:45 (32分钟前 更新) 539 7615
想了解下建筑中避雷带有哪些安装规范啊?谢谢

最新回答

避雷器安装标准对选用避雷器的规格、使用的线材规格,使用的线材长度都有规定,详细标准参考GB50057-2010    第6章  6.4  安装和选择电涌保护器的要求。
避雷器安装标准对选用避雷器的规格、使用的线材规格,使用的线材长度都有规定,详细标准参考GB50057-2010    第6章  6.4  安装和选择电涌保护器的要求。
哎呀呀biubiubiu 2024-06-02
1建筑物设避雷带保护以防直击雷,避雷带与引下线焊接长度不少于120mm。2利用建筑物钢筋混凝土柱内二根主筋(每根≥Φ16mm)作引下线其接点应焊接形成可靠电气通路部分引下线在首层室外距地坪0.3m处预埋一块60×60×10mm的镀锌钢板与引下线焊接(钢板露出柱面)以便测试及外引接地线用。3利用基础主筋作接地网,按图施工  4三、四、五层及每向上三层均利用结构圈梁水平钢筋焊接成均压环,所有引下线、建筑物内的金属构件和金属物体等均与均压环连接。为防侧击雷建筑物45米高度起,每向上三层,在结构圈梁内敷设一条25×4扁钢,焊接成环形水平避雷带,所有引下线均与避雷带焊接连通,并将金属栏杆、金属门窗等较大金属物体与避雷装置连接。5变配电室内接地线采用镀锌扁钢25×4沿墙明敷,中心距地0.3m,过门处做法参照国标“86D563-P21”,电气设备的安装支座(角钢、槽钢等)与就近接地扁钢焊接,按图施工。答负责,尽可能准确、详细和有效。
1建筑物设避雷带保护以防直击雷,避雷带与引下线焊接长度不少于120mm。2利用建筑物钢筋混凝土柱内二根主筋(每根≥Φ16mm)作引下线其接点应焊接形成可靠电气通路部分引下线在首层室外距地坪0.3m处预埋一块60×60×10mm的镀锌钢板与引下线焊接(钢板露出柱面)以便测试及外引接地线用。3利用基础主筋作接地网,按图施工  4三、四、五层及每向上三层均利用结构圈梁水平钢筋焊接成均压环,所有引下线、建筑物内的金属构件和金属物体等均与均压环连接。为防侧击雷建筑物45米高度起,每向上三层,在结构圈梁内敷设一条25×4扁钢,焊接成环形水平避雷带,所有引下线均与避雷带焊接连通,并将金属栏杆、金属门窗等较大金属物体与避雷装置连接。5变配电室内接地线采用镀锌扁钢25×4沿墙明敷,中心距地0.3m,过门处做法参照国标“86D563-P21”,电气设备的安装支座(角钢、槽钢等)与就近接地扁钢焊接,按图施工。答负责,尽可能准确、详细和有效。
张壮壮zy 2024-05-18
一、所有避雷针应采用避雷带互相连接。  
二、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其间距不应大于12m。  
三、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管道应符合本规范第3.2.1条二、三款的要求。  
四、建筑物应装设均压环,环间垂直距离不应大于12m,所有引下线、建筑物的金属结构和金属设备均应连到环上。均压环可利用电气设备的接地干线环路。  
五、防直击雷的接地装置应围绕建筑物敷设成环形接地体,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10Ω,并应和电气设备接地装置及所有进人建筑物的金属管道相连,此接地装置可兼作防雷电感应之用
一、所有避雷针应采用避雷带互相连接。  
二、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其间距不应大于12m。  
三、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管道应符合本规范第3.2.1条二、三款的要求。  
四、建筑物应装设均压环,环间垂直距离不应大于12m,所有引下线、建筑物的金属结构和金属设备均应连到环上。均压环可利用电气设备的接地干线环路。  
五、防直击雷的接地装置应围绕建筑物敷设成环形接地体,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10Ω,并应和电气设备接地装置及所有进人建筑物的金属管道相连,此接地装置可兼作防雷电感应之用
飛8469682648 2024-05-04
在天台外围离开水泥约10cm左右做一圈钢筋,要与楼房的钢筋结构、避雷带相连接。
在天台外围离开水泥约10cm左右做一圈钢筋,要与楼房的钢筋结构、避雷带相连接。
晓柚崽崽! 2024-04-22
一、所有避雷针应采用避雷带互相连接。  
二、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其间距不应大于12m。  
三、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管道应符合本规范第3.2.1条二、三款的要求。  
四、建筑物应装设均压环,环间垂直距离不应大于12m,所有引下线、建筑物的金属结构和金属设备均应连到环上。均压环可利用电气设备的接地干线环路。  
五、防直击雷的接地装置应围绕建筑物敷设成环形接地体,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10Ω,并应和电气设备接地装置及所有进人建筑物的金属管道相连,此接地装置可兼作防雷电感应之用。  
六、防直击雷的环形接地体尚宜按以下方法敷设。  
1.  当土壤电阻率ρ小于或等于500Ω。m时,对环形接地体所包围的面积的等效圆半径  √(A/∏)大于或等于5m的情况,环形接地体不需补加接地体;对等效圆半径√(A/∏)小于5m的情况,每一引下线处应补加水平接地体或垂直接地体。  
当补加水平接地体时,其长度应按下式确定。  
lr=5-√(A/∏)(3.2.4  -  1)  
式中  lr  —  补加水平接地体的长度(m);  
A  —  环形接地体所包围的面积(m2)。  
当补加垂直接地体时,其长度应按下式确定。  
(3.2.4  -  2)  
式中lv—补加垂直接地体的长度(m)。  
2.  当土壤电阻率ρ为500Ω·m至3000Ω·m时,对环形接地体所包围的面积的等效圆  
注:  按本款方法敷设接地体时,可不计及冲击接地电阻值。  
七、当建筑物高于30m时,尚应采取以下防侧击的措施:  
1.  从30m起每隔不大于6m沿建筑物四周设水平避雷带并与引下线相连;  
2.  30m及以上外墙上的栏杆、门窗等较大的金属物与防雷装置连接。  
八、在电源引人的总配电箱处宜装设过电压保护器。  
第3.2.5条当树木高于建筑物且不在接闪器保护范围之内时,树木与建筑物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5rn。  
第三节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第3.3.1条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防直击雷的揩施,宜采用装设在建筑物上的避雷网(带)或避雷针或由其混合组成的接闪器。避雷网(带)应按本规范附录二的规定沿屋角、屋脊、屋檐和檐角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并应在整个屋面组成不大于10m×10m或12m×8m的网格。所有避雷针应采用避雷带相互连接。  
第3.3.2条  突出屋面的放散管、风管、烟囱等物体;应按下列方式保护:  
一、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呼吸阀、排风管等管道应符合本规范第3.2.1条二款的要求。  
二、排放无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烟囱,1区、11区和2区爆炸危险环境的自然通风管,装有阻火器的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呼吸阀、排风管,本规范第3.2.1条三款所规定的管、阀及煤气放散管等,其防雷保护应符合下列要求:  
1.金属物体可不装接闪器,但应和屋面防雷装置相连;  
2.在屋面接闪器保护范围之外的非金属物体应装接闪器,并和屋面防雷装置相连。  
第3.3.3条  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其间距不应大于18m。当仅利用建筑物四周的钢柱或柱子钢筋作为引下线时,可按跨度设引下线,但引下线的平均间距不应大于18m。  
第3.3.4条  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防直击雷接地宜和防雷电感应、电气设备等接地共用同一接地装置,并宜与埋地金属管道相连I当不共用、不相连时,两者间在地中的距离应符合下列表达式的要求,但不应小于2m:  
Se2≥0.3KcRI  (3.3.4)  
式中  Se2  —  地中距离(rn);  
KC  —  分流系数,单根引下线应为1,两根引下线及接闪器不成闭合环的多根引下线应为0.  66接闪器成闭合环或网状的多根引下线应为0.44  。  
在共用接地装置与埋地金属管道相连的情况下接地装置宜围绕建筑物敷设成环形接地体。  
第3.3.5条  利用建筑物的钢筋作为防雷装置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建筑物宜利用钢筋混凝土屋面、梁、柱、基础内的钢筋作为引下线。本规范第2.0.3条二、三、八、九款所规定的建筑物尚宜利用其作为接闪器。
一、所有避雷针应采用避雷带互相连接。  
二、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其间距不应大于12m。  
三、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管道应符合本规范第3.2.1条二、三款的要求。  
四、建筑物应装设均压环,环间垂直距离不应大于12m,所有引下线、建筑物的金属结构和金属设备均应连到环上。均压环可利用电气设备的接地干线环路。  
五、防直击雷的接地装置应围绕建筑物敷设成环形接地体,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10Ω,并应和电气设备接地装置及所有进人建筑物的金属管道相连,此接地装置可兼作防雷电感应之用。  
六、防直击雷的环形接地体尚宜按以下方法敷设。  
1.  当土壤电阻率ρ小于或等于500Ω。m时,对环形接地体所包围的面积的等效圆半径  √(A/∏)大于或等于5m的情况,环形接地体不需补加接地体;对等效圆半径√(A/∏)小于5m的情况,每一引下线处应补加水平接地体或垂直接地体。  
当补加水平接地体时,其长度应按下式确定。  
lr=5-√(A/∏)(3.2.4  -  1)  
式中  lr  —  补加水平接地体的长度(m);  
A  —  环形接地体所包围的面积(m2)。  
当补加垂直接地体时,其长度应按下式确定。  
(3.2.4  -  2)  
式中lv—补加垂直接地体的长度(m)。  
2.  当土壤电阻率ρ为500Ω·m至3000Ω·m时,对环形接地体所包围的面积的等效圆  
注:  按本款方法敷设接地体时,可不计及冲击接地电阻值。  
七、当建筑物高于30m时,尚应采取以下防侧击的措施:  
1.  从30m起每隔不大于6m沿建筑物四周设水平避雷带并与引下线相连;  
2.  30m及以上外墙上的栏杆、门窗等较大的金属物与防雷装置连接。  
八、在电源引人的总配电箱处宜装设过电压保护器。  
第3.2.5条当树木高于建筑物且不在接闪器保护范围之内时,树木与建筑物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5rn。  
第三节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第3.3.1条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防直击雷的揩施,宜采用装设在建筑物上的避雷网(带)或避雷针或由其混合组成的接闪器。避雷网(带)应按本规范附录二的规定沿屋角、屋脊、屋檐和檐角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并应在整个屋面组成不大于10m×10m或12m×8m的网格。所有避雷针应采用避雷带相互连接。  
第3.3.2条  突出屋面的放散管、风管、烟囱等物体;应按下列方式保护:  
一、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呼吸阀、排风管等管道应符合本规范第3.2.1条二款的要求。  
二、排放无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烟囱,1区、11区和2区爆炸危险环境的自然通风管,装有阻火器的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呼吸阀、排风管,本规范第3.2.1条三款所规定的管、阀及煤气放散管等,其防雷保护应符合下列要求:  
1.金属物体可不装接闪器,但应和屋面防雷装置相连;  
2.在屋面接闪器保护范围之外的非金属物体应装接闪器,并和屋面防雷装置相连。  
第3.3.3条  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其间距不应大于18m。当仅利用建筑物四周的钢柱或柱子钢筋作为引下线时,可按跨度设引下线,但引下线的平均间距不应大于18m。  
第3.3.4条  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防直击雷接地宜和防雷电感应、电气设备等接地共用同一接地装置,并宜与埋地金属管道相连I当不共用、不相连时,两者间在地中的距离应符合下列表达式的要求,但不应小于2m:  
Se2≥0.3KcRI  (3.3.4)  
式中  Se2  —  地中距离(rn);  
KC  —  分流系数,单根引下线应为1,两根引下线及接闪器不成闭合环的多根引下线应为0.  66接闪器成闭合环或网状的多根引下线应为0.44  。  
在共用接地装置与埋地金属管道相连的情况下接地装置宜围绕建筑物敷设成环形接地体。  
第3.3.5条  利用建筑物的钢筋作为防雷装置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建筑物宜利用钢筋混凝土屋面、梁、柱、基础内的钢筋作为引下线。本规范第2.0.3条二、三、八、九款所规定的建筑物尚宜利用其作为接闪器。
夏香林萌 2024-04-16
按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附录二中对具体、明确部位的规定,在建筑物的屋脊、屋角、屋檐、檐角边沿和女儿墙、屋顶构架、飘板、屋面梯屋顶、水池顶四周等所有易受雷击的部位全部采用敷设金属接闪器的方式。三类防雷建筑应在整个屋面组成小于1T或等于20mx20m或24mxl6m的闭合网格。  虽然《建筑物防雷设置安装》(99[)501一1)中有明确实例,但由于标准图集中避雷带安装方式存在缺陷.在参考雷电灾害严重地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议采取以下技术措施,提高接闪灵敏度:  ①首先强调安装在女儿墙顶外侧的重要性.距外沿距离小于或等于15cm,楼顶有天沟  时避雷带应敷设在天沟外侧女儿墙上。支持卡高度15—20cm,间距以80—100cm为宜,拐弯处为30cm。  ②在建筑物阳角拐弯处的避雷带上安装短避雷针。  ③把阳角拐弯处的避雷带向两个方向平直顺延,超出墙体外侧5—10cm形成闭合圆形连通状。  ④复式楼露台或女儿墙上有栏杆时,栏杆可靠接地后代替避雷带。  ⑤楼体外侧的顶层阳台雨蓬应有防雷措施,最好在边沿明敷避雷带;低层建筑时可利用  结构内钢筋暗敷接闪器。  ⑥让避雷带真正发挥其防雷接闪功能,有效地避免类似雷击事故的发生。
按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附录二中对具体、明确部位的规定,在建筑物的屋脊、屋角、屋檐、檐角边沿和女儿墙、屋顶构架、飘板、屋面梯屋顶、水池顶四周等所有易受雷击的部位全部采用敷设金属接闪器的方式。三类防雷建筑应在整个屋面组成小于1T或等于20mx20m或24mxl6m的闭合网格。  虽然《建筑物防雷设置安装》(99[)501一1)中有明确实例,但由于标准图集中避雷带安装方式存在缺陷.在参考雷电灾害严重地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议采取以下技术措施,提高接闪灵敏度:  ①首先强调安装在女儿墙顶外侧的重要性.距外沿距离小于或等于15cm,楼顶有天沟  时避雷带应敷设在天沟外侧女儿墙上。支持卡高度15—20cm,间距以80—100cm为宜,拐弯处为30cm。  ②在建筑物阳角拐弯处的避雷带上安装短避雷针。  ③把阳角拐弯处的避雷带向两个方向平直顺延,超出墙体外侧5—10cm形成闭合圆形连通状。  ④复式楼露台或女儿墙上有栏杆时,栏杆可靠接地后代替避雷带。  ⑤楼体外侧的顶层阳台雨蓬应有防雷措施,最好在边沿明敷避雷带;低层建筑时可利用  结构内钢筋暗敷接闪器。  ⑥让避雷带真正发挥其防雷接闪功能,有效地避免类似雷击事故的发生。
萌萌哒蜗牛 2024-04-05
避雷带是指沿屋脊、山墙、通风管道以及平屋顶的边沿等最可能受雷击的地方敷设的导线。当屋顶面积很大时,就不能只做周边一圈,中间还要把它互相连接成网格状,就叫避雷网。
避雷带是以前的叫法,在最新版本的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中,已经放弃了这种称呼,而称之为接闪带。如果接闪带是悬空架设的,则称之为接闪线;如果接闪带以网状敷设,则称其为接闪网。总之,万变不离其宗,都是接闪器的一种类型,其对建筑物的保护范围的计算,都要根据滚球法的原理进行。
它们都是为了保护建筑的表层不被击坏,避雷网和避雷带宜采用镀锌圆钢或扁钢,应优先选用圆钢,其直径不应小于8mm,扁钢宽度不应小于12mm,厚度不应小于4mm。避雷线适用于长距离高压供电线路的防雷保护。架空避雷线和避雷网宜采用截面积大于35mm²的镀锌钢绞线。
防雷规范中要求,一类建筑物避雷网格尺寸不能超过5x5米或4x6米,二类建筑物避雷网格尺寸不能超过10x10米或8x12米,三类建筑物避雷网格尺寸不能超过20x20米或16x24米。
采用避雷带和避雷网保护时,每一座房屋至少有两根引下线(投影面积小于50m2的建筑物可只用一根)。避雷引下线最好对称布置,例如两根引下线成"一"字或"Z"字形,四根引下线要做成"工"字形,引下线间距离不应大于20m,当大于20m时,应在中间多引一根引下线。详细安装可参考《雷电与避雷工程的避雷带和避雷网的结构设计》。
避雷带是指沿屋脊、山墙、通风管道以及平屋顶的边沿等最可能受雷击的地方敷设的导线。当屋顶面积很大时,就不能只做周边一圈,中间还要把它互相连接成网格状,就叫避雷网。
避雷带是以前的叫法,在最新版本的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中,已经放弃了这种称呼,而称之为接闪带。如果接闪带是悬空架设的,则称之为接闪线;如果接闪带以网状敷设,则称其为接闪网。总之,万变不离其宗,都是接闪器的一种类型,其对建筑物的保护范围的计算,都要根据滚球法的原理进行。
它们都是为了保护建筑的表层不被击坏,避雷网和避雷带宜采用镀锌圆钢或扁钢,应优先选用圆钢,其直径不应小于8mm,扁钢宽度不应小于12mm,厚度不应小于4mm。避雷线适用于长距离高压供电线路的防雷保护。架空避雷线和避雷网宜采用截面积大于35mm²的镀锌钢绞线。
防雷规范中要求,一类建筑物避雷网格尺寸不能超过5x5米或4x6米,二类建筑物避雷网格尺寸不能超过10x10米或8x12米,三类建筑物避雷网格尺寸不能超过20x20米或16x24米。
采用避雷带和避雷网保护时,每一座房屋至少有两根引下线(投影面积小于50m2的建筑物可只用一根)。避雷引下线最好对称布置,例如两根引下线成"一"字或"Z"字形,四根引下线要做成"工"字形,引下线间距离不应大于20m,当大于20m时,应在中间多引一根引下线。详细安装可参考《雷电与避雷工程的避雷带和避雷网的结构设计》。
Elephantwoman 2024-03-31

扩展回答

热门问答

装修专题

页面运行时间: 0.1878249645233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