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收房时,地暖打压过说是没问题,我就签字了,今年要放暖气,装修

2024-06-02 11:07:32 (17分钟前 更新) 161 9064
去年收房时,地暖打压过说是没问题,我就签字了,今年要放暖气,装修早结束,我就再打压了一次,打压说是漏水缉粻光救叱嚼癸楔含盲,请问这是我应该负责的吗?开发商对物品有没有保修期?

最新回答

舒适度比较:地暖更舒适
地暖:是目前公认的最舒适最时髦的采暖方式。采用的是低温地板采暖的方式供暖,“温足而凉顶”,脚下温暖舒适,适合人体温感需求;温度均衡,散热均匀,无风吹拂感,不易产生浮尘,无噪声,卫生环保。
暖气片:是以对流为主的采暖方式。暖气片先加热其周围空气,使空气在房间内形成对流从而达到采暖目的。这种采暖方式是暖气片周围的温度高,随着与暖气片距离的加大,温度递减,同一层面的温度温差较大,这一现象在大空间房间内尤其明显,舒适感相对差些。
升温速度比较:暖气片升温更迅速
地暖:使用过地暖的人都知道,地暖升温较慢,一般需24小时开启,才能达到最佳的舒适度。原因是地暖采用的是低温热水辐射,散热较慢,需要一定的过程才能对房间进行加热。
暖气片:升温速度远远超过了地暖,一般打开暖气片半小时左右,就能感觉到温暖,也不需长期加热,可以做到随走随关,适合上班族使用。
节能性比较:地暖更节能
地暖:虽然地暖需全天加热来保证温度的平衡,但是其节能程度去远远高于暖气片。这主要是因为地暖采用的是低温辐射散热,且地暖具有控温,调温的功能,虽开启时间长但所耗电量小。
暖气片:暖气片属于空气对流散热,要求水温要达到一定高度,且暖气片没有控温装置,在热水冷却之后又要进行循环加热,所以对能源的损耗高于地暖30%,在节能程度上,地暖占明显优势。
安装便捷度比较:暖气片安装更方便
地暖:地暖是一个隐蔽的工程,工程量浩大,尤其是地暖管的铺设要十分小心,避免后期出现漏水的巨大浩劫,而且只有毛坯房才能安装地暖。
暖气片:暖气片有明装和暗装两种方式,毛坯房两种方式都可以。暗装管道隐藏,施工略为复杂、已经装修好的房子只能选择明装安装方式,走明装管道,施工周期短,方便快捷。
安装价格比较:地暖更便宜
装地暖还是暖气片还要考虑价格问题,整体而言地暖和暖气片的价格是差不多的,不过相比较之下,地暖略便宜一点,一套系统可能便宜几百到几千元不等。
【结语】
从地暖和暖气片对比来看,这两种采暖方式都有自己的优缺点,用户可根据自身的习惯和使用环境选择一种更有利于自己的采暖方式。当然,如果您的户型够大,也可以选择混装,也就是地暖和暖气片同时安装,感受无与伦比的家庭采暖效果。
三友-电磁锅炉-热转换率高达98%,采用水电分离式加热安全无隐患,不产生水垢,相对比燃气,电供暖设备节能20-30% 可带动暖气片,地暖管,风机盘管等散热,应用于一切需要供暖供热项目(包括洗浴供热水,汗蒸房高温)
电磁式采暖炉与电阻式采暖炉的对比
电磁采暖炉: 1、电磁感应制热,真正意义上的水电分离,电路和水路绝缘。 2、低压软启动,减少电流浪涌冲击的危害,避免因电压波动而损坏设备,安全有保障。 3、变频功率输出部分可根据电压波动变化自动调控电流大小,保证恒功率,不会因电压升高电流随之升高,造成电气承载不够而损坏。 电阻采暖炉: 1、电阻式加热,无论电阻材料在内还是在外,都是通过导热介质传导,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水电分离,存在着介质因腐蚀或被击穿造成漏电的隐患。 2、继电器直接给电阻棒供电,冲击电流大,易发生过流冲击和造成电压波动,对其它电器也有损害。 结构设计 电磁采暖炉:整机结构水路、电路分离,结构合理,安全性高 电阻采暖炉:整机水电不分离,安全隐患大 节能 电磁采暖炉: 高频电磁感应制热,通过电磁感应直接作用到水胆,使水胆本身发热,减少了通过介质传导的过程,热损失少,热效率高,即加即热,无需储热容器,瞬间热效率可高达98%以上,比电阻式节能30%以上。 电阻采暖炉: 1、电阻式加热,通过导热介质把热量传导给水胆,热损失大 2、局部发热,容易产生水垢,影响热传导 3、一些材料衰减严重,造成热效率低下 使用寿命 电磁采暖炉:工业级电磁,耐高温线,使用15年以上 电阻采暖炉:电阻丝容易老化,寿命短,一般3至5年 静音 电磁采暖炉:缉粻光救叱嚼癸楔含盲制热电源频率20000Hz,超出人身正常听频,不仅提高热效率,而且静音环保。 电阻采暖炉:工频电源工作有“嗡嗡”的工频噪音,电阻式给水加热,表面水温高时,有气泡产生开水的声响。 维护 电磁采暖炉:电磁感应加热,工作时,加热核心部件是一个固定的磁场,水通过后被磁化,磁化水部结构,系统免维护。 电阻采暖炉:电阻丝一般3至5年更换一次,且因其产生水垢,要定期除垢。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指正。
舒适度比较:地暖更舒适
地暖:是目前公认的最舒适最时髦的采暖方式。采用的是低温地板采暖的方式供暖,“温足而凉顶”,脚下温暖舒适,适合人体温感需求;温度均衡,散热均匀,无风吹拂感,不易产生浮尘,无噪声,卫生环保。
暖气片:是以对流为主的采暖方式。暖气片先加热其周围空气,使空气在房间内形成对流从而达到采暖目的。这种采暖方式是暖气片周围的温度高,随着与暖气片距离的加大,温度递减,同一层面的温度温差较大,这一现象在大空间房间内尤其明显,舒适感相对差些。
升温速度比较:暖气片升温更迅速
地暖:使用过地暖的人都知道,地暖升温较慢,一般需24小时开启,才能达到最佳的舒适度。原因是地暖采用的是低温热水辐射,散热较慢,需要一定的过程才能对房间进行加热。
暖气片:升温速度远远超过了地暖,一般打开暖气片半小时左右,就能感觉到温暖,也不需长期加热,可以做到随走随关,适合上班族使用。
节能性比较:地暖更节能
地暖:虽然地暖需全天加热来保证温度的平衡,但是其节能程度去远远高于暖气片。这主要是因为地暖采用的是低温辐射散热,且地暖具有控温,调温的功能,虽开启时间长但所耗电量小。
暖气片:暖气片属于空气对流散热,要求水温要达到一定高度,且暖气片没有控温装置,在热水冷却之后又要进行循环加热,所以对能源的损耗高于地暖30%,在节能程度上,地暖占明显优势。
安装便捷度比较:暖气片安装更方便
地暖:地暖是一个隐蔽的工程,工程量浩大,尤其是地暖管的铺设要十分小心,避免后期出现漏水的巨大浩劫,而且只有毛坯房才能安装地暖。
暖气片:暖气片有明装和暗装两种方式,毛坯房两种方式都可以。暗装管道隐藏,施工略为复杂、已经装修好的房子只能选择明装安装方式,走明装管道,施工周期短,方便快捷。
安装价格比较:地暖更便宜
装地暖还是暖气片还要考虑价格问题,整体而言地暖和暖气片的价格是差不多的,不过相比较之下,地暖略便宜一点,一套系统可能便宜几百到几千元不等。
【结语】
从地暖和暖气片对比来看,这两种采暖方式都有自己的优缺点,用户可根据自身的习惯和使用环境选择一种更有利于自己的采暖方式。当然,如果您的户型够大,也可以选择混装,也就是地暖和暖气片同时安装,感受无与伦比的家庭采暖效果。
三友-电磁锅炉-热转换率高达98%,采用水电分离式加热安全无隐患,不产生水垢,相对比燃气,电供暖设备节能20-30% 可带动暖气片,地暖管,风机盘管等散热,应用于一切需要供暖供热项目(包括洗浴供热水,汗蒸房高温)
电磁式采暖炉与电阻式采暖炉的对比
电磁采暖炉: 1、电磁感应制热,真正意义上的水电分离,电路和水路绝缘。 2、低压软启动,减少电流浪涌冲击的危害,避免因电压波动而损坏设备,安全有保障。 3、变频功率输出部分可根据电压波动变化自动调控电流大小,保证恒功率,不会因电压升高电流随之升高,造成电气承载不够而损坏。 电阻采暖炉: 1、电阻式加热,无论电阻材料在内还是在外,都是通过导热介质传导,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水电分离,存在着介质因腐蚀或被击穿造成漏电的隐患。 2、继电器直接给电阻棒供电,冲击电流大,易发生过流冲击和造成电压波动,对其它电器也有损害。 结构设计 电磁采暖炉:整机结构水路、电路分离,结构合理,安全性高 电阻采暖炉:整机水电不分离,安全隐患大 节能 电磁采暖炉: 高频电磁感应制热,通过电磁感应直接作用到水胆,使水胆本身发热,减少了通过介质传导的过程,热损失少,热效率高,即加即热,无需储热容器,瞬间热效率可高达98%以上,比电阻式节能30%以上。 电阻采暖炉: 1、电阻式加热,通过导热介质把热量传导给水胆,热损失大 2、局部发热,容易产生水垢,影响热传导 3、一些材料衰减严重,造成热效率低下 使用寿命 电磁采暖炉:工业级电磁,耐高温线,使用15年以上 电阻采暖炉:电阻丝容易老化,寿命短,一般3至5年 静音 电磁采暖炉:缉粻光救叱嚼癸楔含盲制热电源频率20000Hz,超出人身正常听频,不仅提高热效率,而且静音环保。 电阻采暖炉:工频电源工作有“嗡嗡”的工频噪音,电阻式给水加热,表面水温高时,有气泡产生开水的声响。 维护 电磁采暖炉:电磁感应加热,工作时,加热核心部件是一个固定的磁场,水通过后被磁化,磁化水部结构,系统免维护。 电阻采暖炉:电阻丝一般3至5年更换一次,且因其产生水垢,要定期除垢。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指正。
Cathyshenzhen 2024-06-02

扩展回答

1

去年收房时,地暖打压过说是没问题,我就签字了,今年要放暖气,装修

去年收房时,地暖打压过说是没问题,我就签字了,今年要放暖气,装修早结束,我就再打压了一次,打压说是漏水缉粻光救叱嚼癸楔含盲,请问这是我应该负责的吗?开发商对物品有没有保修期?

7

地暖打压的问题

地暖打压测试结束以后,师傅说就这么着吧,不用放压了。请问地暖管里一直打着压好吗?

10

地暖装修前需要打压吗

请问地暖装修前需要打压吗?麻烦各位家装达人帮个忙吧,谢了

热门问答

装修专题

其他人还看了

页面运行时间: 0.11250400543213 秒